从中医学角度谈老年病防治
时间:2020-01-13 19:18:32
作者:河北省老年病医院
对于老年病的防治,祖国医学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积淀,至今仍然可以借鉴。1085年,宋代的陈直就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中医学辩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老年病能改善临床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祛病延年和带病延年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理论上作简单介绍。<br />
<strong> 对衰老的认识</strong><br />
现代医学认为,衰老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生命物质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生性和危害性的生命过程。衰老是生物体在成熟期后发生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等方面,速度不尽一致的退化过程,是随增龄而加重的不可逆变化,结果使生物体适应能力及储备能力下降。<br />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四十岁左右处于一生中的鼎盛阶段,五十岁以后五脏生理机能逐渐退化,脏气虚衰。先秦的《黄帝内经》对此有深刻细致的论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天年》也说:“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肾气和脏腑之气日益虚衰,机体也随之逐渐衰老。《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对衰老认识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关于衰老的论述还有很多。<br />
<strong>老年常见病</strong><br />
老年期疾病分三类:1.只有老年人才会罹患的疾病,发病与衰老有关,如白内障、耳聋、骨质疏松、痴呆、前列腺增生等;2.年轻人可患的疾病,但其发病率随增龄明显升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栓塞、2型糖尿病等;3.青年人和老年人患病率相差不大的疾病,如肺炎、气管炎等。目前,我国高发的老年病和老年人的主要死因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以,一般来说老年病主要是指前两类。<br />
对于老年病,祖国医学首先是从临床证候的角度来认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说:“人生六十、七十以后……头昏、目眵、肌痒,尿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至老境,无不有此”,应当说概括比较全面。当代社区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眩晕、卒中、喘咳、心悸、胸痹、消渴、目疾、癃闭、胃脘痛、腰痛、痹证、水肿、齿病、痴呆、不寐、郁证、便秘等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证。古今的认识比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