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足浴,又称中药泡脚,属于中医外治法。其理论基础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详细描述了足部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为中药泡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鼻、乳、耳、足,而足乃精气之根。古人将人之脚喻为树之根,民间也有“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之说。现代医学认为,“足乃六经之根,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存在着几乎体内所有脏器的反射区。通过中药泡脚,使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毛孔渗透进入体内,从而刺激足部经络和反射区,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病例 李某,女,87岁。患者缘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足4、5趾活动不利、足背疼痛,就诊于“附近社区门诊”予口服中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时重时轻。9月9日,患者自觉足背部疼痛加重、足背部青紫、足部冷痛,就诊于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通过下肢彩超显示:双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双下肢深、浅静脉未见血栓。中医辩证属于血瘀证,予中药足浴(红花、艾叶、乳香、没药、鸡血藤等)以活血治疗1周后患者疼痛症状好转。于10月15日,患者出现左足浮肿,时有下肢抽搐,中医辩证属于气虚血瘀证,予调整足浴方药(黄芪、党参、白术、川芎、川牛膝等)以益气养血治疗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消失。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孙立新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医四两法”,其中“两泡一服”,就包括中医足浴疗法,很好地补充了口服中药的单一方法,孙立新主任依据“个体+指南”、“营养+心理”的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不同的患者制作最适合其病情需要的方药。
由于“两泡”法治疗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经济安全,患者接受度高,更能坚持治疗,近年来在失眠、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上具有实际意义和独特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青睐。
中药泡脚注意事项
1泡脚水温不宜过高(40℃为宜),水要浸没双脚。
2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10分钟)。
3浸泡期间可配合中指点按劳宫穴,以增强效果。
4泡脚后适当补充饮水,可以慢走10分钟。
供稿|中西医结合科 赵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