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个胆结石,切还是不切?”
“胆结石怎么取?一定要切胆囊吗?胆囊没了,会对身体有影响吗?”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外肛肠科主任张丙贵说,在门诊和病房,经常会有患者这样询问。很多人发现胆结石后,会在切和不切间徘徊。
胆结石如何长成?
很多人以为胆结石就是石头,其实,胆结石只是和石头长得相似而已,更不是我们吃进去的石头和沙子。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质过于饱和,也就是胆汁成分异常时,会沉积析出固体结晶状,这些结晶体聚集在一起,当胆囊排空受到损害时,就容易形成胆结石。
胆道发生感染时,如胆囊发炎,会影响胆汁成分出现异常,形成结石。
发现胆囊结石,应该怎么办?
张丙贵介绍,在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大约为10%,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应采取何种方式,需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控制饮食,定期复查: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终生带结石,并不引发症状。对血脂高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的人,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食油腻、多运动,有时结石可能逐渐缩小。但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B超检查(每年一次即可,体检时会常规做),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和囊壁变化。主要依靠血像变化和B超等影像学改变,确诊胆囊炎。
如果复查过程中发现胆囊萎缩或囊壁增厚,此时不能除外发生胆囊癌的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胆囊。还有一种情况,在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要进行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等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同时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即使是无症状的。这是因为手术干扰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生率会增加,而且经过手术操作后,一旦胆囊炎发作,会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药物治疗胆结石:主要是针对那些经常感到右上腹不适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可通过口服消炎利胆类药物暂时控制症状,也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通过调整胆汁酸成分达到稳定结石目的。
张丙贵强调说,目前并不主张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里,而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复杂。
保胆取石可行吗?
张丙贵说,在门诊,患者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保胆取石?”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其有很高的复发率而被逐渐淘汰。研究显示,约10-40%的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5年内复发结石。如果胆结石确实需要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广泛应用,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因此,只要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
什么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
对于合并有胆囊炎(出现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发现炎症表现)的胆石症,应该接受胆囊切除。
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选术式。
由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周围肿大、粘连存在,解剖层次不清晰,增加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因此,目前大多不主张在急性期行胆囊切除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渡过急性炎症期,待炎症完全消退后(约在急性发作后2个月左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胆囊的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切除胆囊后,上述功能肯定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腹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会使胆管扩张来部分代偿胆囊功能,一般2-3个月后就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
因此,胆囊切除术后要注意低脂饮食,少食油腻、肥肉、蛋黄等食物,不要暴饮暴食,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外肛肠科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疝气修补术、结肠切除术及结、直肠根治术等,创伤小,术后恢复轻松,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和家属陪护的负担。
专家门诊热线:0311-89892556
专家简介:
张丙贵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外肛肠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拥有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先进名医工作室,是全国著名肛肠病世家芮氏第八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老年医学会慢性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肠胃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省厅级科研奖项5项。
擅长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肛门大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肠息肉、肠梗阻、便秘、结直肠肿瘤等;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疾病、无张力疝修补、胃肠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