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知识 / 详情
胆囊健康日,说说“慢性胆囊炎”
时间:2021-08-31 17:21:42
作者:文字整理/任冬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胆石病专业委员会建议并倡导将每年的9月1日设立为“胆囊健康日”,旨在提升全社会“爱护胆囊、保护胆囊”的健康意识,倡导全民像爱护眼睛、心脏一样保护我们的胆囊。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内分泌消化科主任赵勇军介绍,胆囊在消化系统中“很不起眼”,因此,人们总是忽略对胆囊的维护。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诱发胆囊炎的概率非常高,而胆囊炎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易被忽视,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发现。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约25%的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其发病基础是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胆囊炎就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或胆盐与胰酶引起的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如何形成的?

 

  赵勇军说,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迁延性炎症。慢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胆囊排泄障碍、感染、急性胆囊炎的反复迁延等原因,致使胆汁瘀滞在胆囊,其中,胆囊结石是导致慢性胆囊炎最主要的原因,占70%。反复炎症会促进胆囊结石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导致恶性循环。

 

  慢性胆囊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上腹或右上腹不适、少数表现为持续右上腹钝痛,甚至放射至右肩背部疼痛。患者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厌食油腻食物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类食物后症状加重,症状常迁延不愈。

 

  慢性胆囊炎如何诊断?

 

  通常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血分析和超声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如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等症状,血分析发现白细胞增高,腹部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3mm)或胆囊内结石,基本就可以诊断。

 

  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慢性胆囊炎怎么治疗?

 

  对临床症状明显又伴有胆囊结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既可解除症状又可防止癌变。对年迈体弱或伴有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饮食、口服胆汁酸和利胆药物,解痉、止痛,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饮食注意事项

 

  低脂肪:控制脂肪摄入量,含脂肪多的食物促进缩胆囊素的分泌,使胆囊收缩。慢性胆囊炎时胆汁分泌障碍,脂肪消化吸收受到影响,脂肪摄入多可诱发胆囊疼痛。

 

  低胆固醇: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品,以减轻胆固醇代谢障碍,防止结石形成。

 

  适量蛋白质:补给充足蛋白质可抵消消耗,维持氮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修复肝细胞损伤。

 

  丰富维生素:维生素A可防止胆结石形成,协助胆管上皮生长和保持完整性,帮助病变胆管修复。

 

  丰富蔬菜纤维:植物纤维素能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脂,可使胆固醇代谢正常,减少胆石形成。食物纤维可利胆,还能刺激肠蠕动,有利于通便,促使肠内产生的吲哚、粪臭素等有害物质尽快排出,防止胆囊炎发作。

 

  多饮水:多喝水可稀释胆汁,促胆汁排出,预防胆汁瘀滞,有利于胆管疾病恢复。

 

  少量多餐:节制膳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少量进食可减少消化系统负担,多餐能刺激胆管分泌胆汁,保持胆管畅通,有利于胆管内炎性物质引流,促使疾病好转。

 

  饮食禁忌:忌食刺激性食品和调味品,如辣椒、芥末、酒、咖啡等。少吃油煎油炸及产气食品,如牛奶、洋葱、蒜苗、萝卜、黄豆等。注意卫生,防止肠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专家简介:

 

  赵勇军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内分泌消化科主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擅长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肾病、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综合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内分泌消化科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肝硬化、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不断探索创新,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全科医护人员将为患者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热情、优质的服务。

 

  服务热线:0311-89892586 0311-89892587

MEDICAL SERVICES
就诊服务
特色科室
知名专家
就医指南
先进设备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