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护天地 / 医护风采 / 详情
对老人就像自己的亲人
时间:2020-01-13 19:18:32
作者:河北省老年病医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alt="" src="/userfiles/images/20130217071334-1176179628.jpg" style="width: 512px; height: 341px"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人输液,全家齐上阵</div> <div>   在省老年病医院,老年患者占了大多数,他们往往一体多病,还有着老年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对医疗、护理服务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些长期和老年患者打交道的医护人员是一种怎样的工作状态?为让患者满意,他们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艰辛?近日,记者走进省老年病医院心内科病区,看到、听到许多感人故事。<br />   他是老年患者心目中的“偶像”<br />   4月18日上午8时,心内科主任霍猛已和医生完成交接班任务,开始查房。住在40床的郭大妈见到霍主任,急切地诉说着:今儿一大早,我就觉得心里发慌,头昏沉沉的,身上没一点劲儿,脚跟疼,大脚趾也麻。在郭大妈一股脑儿地叙述时,霍主任认真地听着,并及时抓住关键点追问:“您心里发慌时出汗了没有?昨天晚上睡觉前吃东西了吗?打出了多少单位的胰岛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郭大妈,记忆力也不太好,在家人的提示下才慢慢回答上来。霍主任为她做了检查,并安慰老人说:咱们先查一下心脏,心脏没问题就没什么大碍,胰岛素晚上先减两个单位,脚麻是糖尿病并发症,咱们正治着呢,别着急。听霍主任这么一解释,郭大妈放心了许多,刚才还心事重重吃不下早饭的她,开始香甜地吃起儿子带来的早餐。<br />   正在霍主任查房时,走廊里已有四五个病人在等了,他们都是霍主任的老病号,有的是想请霍主任调调药,有的是要咨询问题。多少年了,霍主任已习惯了这种情形,为了两不耽误,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先给病情比较急的病人查完房,见缝插针地看几个候诊的病人,然后再接着查房。正在外面等待霍主任的杨大妈特意拉住记者说:“我今年74岁,10年前就开始找他看病。霍主任医术好,老年人那些常见病他都懂,重要的是他人好,口碑好,对病人什么时候都特别耐心、细心,让人心里感到踏实。而且对患者一视同仁,不管你是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村来的,他都一样热情对待,尽心尽力。我们这些长年找霍主任看病的老年人,都把他当成心目中的‘偶像’咧!”</div> <div>   这个“偶像”可不好当。记者了解到,心内科病区有53张病床都住得满满的,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九成以上。大多数老人都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多种疾病。三成以上的病人还伴有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疾病。霍主任的体会是,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在治疗中十分重要。老年人顾虑多,想得比较多,恐惧感强,对身体的一个小症状都会想很多,可能会影响到吃饭、睡觉,所以,与老年人的沟通很重要,一定要把病因、病情、用药情况等给老人解释清楚,讲透了,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才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病才能好得快些。同时,细节决定治疗成败,医生就要围着病人转,多听病人诉说,老年人可能说话絮叨,但好多有用的细节就潜伏在里面,不注意就会稍纵即逝。所以,医生一定要耐心、认真,及时发现对治疗有价值的线索,这样才不容易出现漏诊、误诊。<br />   为给93岁的老人输液,护士用了近半小时<br />   “大爷,没事吧!”护士长赵军兰微笑着和王大爷打着招呼,老人家今年93岁,是这里年龄最大的患者,尽管患老年痴呆多年,早已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但赵军兰依然每次都是这样亲切地问候老人。“听话大爷,咱们输液了!”赵军兰像哄小孩一样。王大爷有个怪癖,别人不能动他的身体,否则就乱蹬乱抓,三个大人按住他的身体,赵军兰刚选好血管、消了毒,老人又是一阵猛烈挣脱,只好停下操作,几个回合后,老人才稍安静下来,赵军兰瞅准机会,手疾眼快,顺利地给老人输上液,为防止跑针,又拿小夹板固定住。给王大爷输上液就用了近半个小时,赵军兰累得一身汗。“老人住院一个星期了,每天输液都这样,这里的护士真是很不容易啊!”家属感激地说。<br />   据介绍,这里有鼻饲病人7名,上呼吸机的3名,下导尿管的5名。对气管切开的病人,护士每天实行床头交接班,呼吸机套管要更换,还要做吸痰、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一个病人护理下来,一个护士就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有一次,一位患心脏病、双目失明的老人把大便拉在床上,赵军兰和护士石美丽先是给老人一点点地擦拭,之后又用温水一遍遍擦洗。感动的患者家属不知说什么好。还有一位患结肠炎的老人,每天需要灌肠治疗,护士冯江华正怀着身孕,每天先把药片擀碎,再用纱布过滤好,为老人灌肠,一直坚持了三个月,直到老人的病有了明显好转。<br />   在这里,还有住了两三年的病人。记者在一间病室看到,有位82岁的老先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气管切开,下着胃管,膀胱造瘘,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近年来,省老年病医院为满足老年患者的不同需求,推出了中长期护理服务,开设了中长期护理病房。对那些重病又不方便在家里护理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服务。这位老先生的老伴告诉记者,多亏了老年病医院开展了这项服务,要不然这样的病人在家里我们护理不了,住院吧有的医院嫌长期压床,不接收,这种中长期的服务真是给我们这样的家庭解决了大问题!<br />   这里的老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付出再多也应该<br />   赵军兰说:她刚参加工作来到老年病医院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现在很多老人那时来看病时也就五六十岁,像93岁的王大爷那时也就70来岁,当时身体还不错,我们可熟呢!现在老人家已什么都不记得了。在赵军兰看来,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是看着这些老人们在变老,看着他们的身体在不断添毛病,就像自己的亲人,我们长大了,他们变老了。我们送走过不少老人,看到他们临终时对生命的留恋和无奈,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珍贵,所以,我们就想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护理好,尽最大努力让老人们减少些痛苦,多一些快乐、舒适和温暖。<br />   长期卧床的病人最容易生压疮。赵军兰和护士们成立了压疮小组,加强学习研究,了解掌握最新的护理技术和理念。有一次,一位新住院的老人背部有一大块压疮,高烧不断,压疮小组凭借多年的经验,考虑到与压疮有关,就试着打开压疮,一股恶臭迎面扑来,引流出大量的黄色液体,她们又仔细为压疮清洗、换药,第二天病人体温明显下降,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压疮也愈合了。在实践中,压疮小组开展压疮部的细菌培养,增强了治疗的针对性,同时辅以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心理调节等,提高了压疮治疗的效果和愈合速度。<br />   赵军兰介绍说,老年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对护理工作要求不仅强度大,技术水平要求也比较高,比如,气管切开的病人下胃管操作比较难,老年男性因大都有前列腺增生,下导尿管也有一定难度。有的老人患低蛋白症,浑身浮肿,满身又是管子,但还要输液保证治疗,只能在头皮静脉穿刺输液。这样只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技术练习,减少操作失误,让老人少受罪。(摘自:《河北日报》)</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br />  </div>
MEDICAL SERVICES
就诊服务
特色科室
知名专家
就医指南
先进设备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