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神经内科病区来了一位头晕待查的老奶奶。入院时,老人坐在轮椅上,眉头紧蹙、双眼微带泪光。
我赶忙上前招呼,轻声询问她哪里不舒服,并将她推入病房,帮助她躺在床上,但她对我说的每句话都没有丝毫回应。
“我母亲平时就是这个样子,再加上耳背,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奶奶的女儿连表歉意。
原来,这位老奶奶姓王,今年79岁了,因出现间断性头晕,并伴有头痛、头沉、头脑不清晰入院治疗,被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身体不适,再加上听力障碍影响,老人入院时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
住院当天下午,护士去通知王奶奶做检查。过了一会儿,她垂头丧气地回来:“12床的王奶奶,跟她说话也不理我,她女儿又不在,马上就要去做检查了,这可怎么办?”
陪王奶奶做检查归来
为王奶奶测量血压
“我去看看!”我走进病房,俯下身子贴近王奶奶的脸,大声和她打招呼,只见她皱着的眉头微微舒展了一下,指着右侧耳朵,然后摆了摆手,我顿时明白了奶奶的意思。于是,提高声音分贝,放慢语速对她说:“奶奶,一会儿,我们带着您,做个动态血压检查。”看她微微点头,我接着解释:“主要是监测您24小时内的血压、心电情况”。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王奶奶居然很大声地回答:“好!孩子,谢谢你,我会配合的。”
从此,我就成了王奶奶的“小朋友”。在做好老人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还担任起老人的临时“生活照护员”,在她女儿忙不过来时,帮助照护老人生活。
经过详细的检查、治疗和悉心护理,住院第三天,王奶奶的头晕症状缓解了,她笑着对我说:“我的头今天一点儿也不晕,谢谢你,你是好孩子!”
“我年纪大了,左耳基本上听不见。原来也爱和孩子们说说话,但他们和我说话费劲,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咱们医院病房里安安静静的,我不想打扰别人,所以,就不说话。”原来,奶奶这样善解人意。
“奶奶,没事的,我愿意和您说话,您放心,我关上门,就不会打扰到别人。”王奶奶开心地连连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科的护士都发现了王奶奶的变化,爱说话了,布满皱纹的脸上也露出了温暖的笑容。出院时,王奶奶依依不舍地说:“孩子,谢谢你们对我的治疗和照顾,你们说话的声音是高分贝,对我的关爱更是‘高分贝’!”
其实,在我们神经内科病区,有许多需要这样“高分贝〞护理的患者,他们年纪大了,听力不好,反应迟缓,我们都会自觉贴近他们,提高声音分贝,耐心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神经内科护士上岗前的第一课就是高龄体验,通过体验身体老化的感觉,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切实了解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后的感受,更懂老年人的心理,从而在临床护理中,针对老年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
说话声音分贝高一点,但对老人的关爱却不止一点。
作者简介:
杜雪芳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负责科室院感质控、新入职同事、轮转护士及实习生带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