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知识 / 详情
8个关于高血压的误区和真相,一文全了解
时间:2025-07-11 10:45:54
作者: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许多人对它存在着错误的解读,这些误区不仅延误了病情的及时干预,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今天,就让我们了解常见的高血压误区,以正确认知为指引,守护我们的健康防线。  
 

 

高血压的8个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是“老年专属”,年轻人不需要监测血压。

错!任何年龄都可能得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高血压,尤其是有家族性遗传病史的年轻人更需要定期血压监测。         
 

 

误区二:无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错!有一部分高血压病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才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持续的高血压也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应积极干预治疗。      
 

 

误区三:血压高应快速降至正常。

错!一般而言,血压是缓慢升高的,所以也应平稳降压。快速大幅度降压,会引起脑灌注不足、休克等意外情况发生。所以日常尽量应选择长效降压药,即口服一次,降压作用持续24小时,短效降压药通常适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作用时间短,长期服用易引起血压波动。一般来说,降压的原则是缓慢、平稳、持久和适度。      
 

 

误区四:降压药要经常换,越贵越好?

错!降压药不像抗生素那样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疗效并不取决于药品价格,而是取决于降压效果及有无发生副作用。只要能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又适合并存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就是适合自己的降压药。频繁换药甚至自行停药极易造成血压反弹,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误区五:高血压只需吃药治疗,其他方式都是骗人的。

错!药物治疗是干预高血压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是非药物治疗中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被证明可有效的降低血压,如果运用得当且长期坚持,甚至可以避免、延迟或减少对降压药的需求。可以通过减重、多吃果蔬、低盐饮食、戒烟戒酒、少喝咖啡、调节情绪等手段达到降压目的。       
 

 

误区六:发现一次血压高就诊断高血压病。

错!判断是否患上高血压,不能以在门诊或家里偶尔测得一两次血压偏高为准,正确的做法是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下连续测量非同日的3次血压值,若均高于140/90mmHg,才判断为高血压病。不同状态下血压会有小幅度波动,是正常现象。提倡定期家庭自测血压,但自测血压也不要过于频繁,否则易加重焦虑情绪,反而容易使血压不稳定。      
 

 

误区七:血压冬季高,夏季正常了,可以减少药量。

血压存在季节变化,一般冬高夏低,尤其是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到了夏天血压会降低。如果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服药等实现血压120mmHg/80mmHg以下,并且能够持续稳定几周时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减少药量,但要注意持续监测血压,一旦有所升高,要及时就医。      
 

 

误区八:高血压可以根治,无需长期治疗?

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目前,高血压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应接受长期治疗,并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供稿|心 内 一 科

MEDICAL SERVICES
就诊服务
特色科室
知名专家
就医指南
先进设备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