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来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说最近耳道湿湿的、发痒,还觉得耳闷听不清楚。
检查发现,小伙子外耳道内出现了一片缩小版的“黑色森林”——绒毛状真菌丝团。原来,小伙子因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外耳道内长时间潮热不通风,再加上平日喜欢掏耳朵,导致外耳道真菌病发生。
随着夏日来临,气温升高,加上空气潮湿,近日,来耳鼻喉科就诊的外耳道真菌病患者不断增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霉菌”的真面目~~
外耳道真菌病又称耳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数认为系由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多表现为外耳道潮湿,发痒。致病的真菌种类有很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较常见。
常见病因
◆ 环境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此病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而潮湿的季节多见。
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也可造成外耳道内局部环境潮热度增加。
◆ 耵聍缺乏。耵聍呈微酸性,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耵聍缺乏易导致真菌快速繁殖。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合并真菌感染。
◆ 挖耳造成的损伤,如频繁掏耳、掏耳工具不洁等。
常见症状
外耳道真菌病在早期表现为耳内发痒,有闷胀感,还有少量水样分泌物。时间长了,因外耳道表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时,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若伴有细菌感染,可引起外耳道内肿胀、疼痛。

检查患者的外耳道,常见到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如薄膜,有时呈筒状、块状。
治疗方法
一般可在外耳道内滴入少许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溶液,把外耳道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再涂抹抗真菌的外用药物,如克霉唑软膏、达克宁霜等,同时可以辅助局部理疗。
预防措施
保持耳内干燥 减少佩戴入耳式耳机的时间,不给喜欢潮湿的真菌提供生长土壤。如果游泳、洗头时外耳道内进水,可将头偏向进水的耳朵并朝着地面,同侧单脚着地跳跃,让耳中水在震动时流出。
不要经常挖耳 频繁挖耳有可能将真菌带到外耳道中,而且耳屎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经常被清理干净,也使耳道失去了一道防护屏障。
不滥用抗生素 在外耳道长期滴入抗生素也容易引起真菌感染。细菌和真菌有拮抗作用,如果抗生素用得多,细菌受到抑制,真菌就会大量繁殖。没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没有医师指导,切勿滥用抗生素。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耳鼻喉科配备有先进的测听设备和耳聋耳鸣头痛治疗仪,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耳聋、耳鸣、眩晕等疾病,开展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服务热线:0311-8989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