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在很短时间内可能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患者不仅有神经功能的损害,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病情加重或反复,影响生活状态及康复治疗效果。
心理康复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全面、客观了解,对康复过程及康复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以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其对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的适应性,激发康复热情,帮助患者增强康复信心,从而主动配合,加强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当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和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康复治疗时,会大大提升康复效果。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否认期 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经过治疗就会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因此,悲观、苦闷情绪较轻。
抑郁期 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当“幻想”破灭后,否认期可突然消失。此时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为抑郁、消沉、无助,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被动依赖期 意志力减退,主动性差,对康复治疗不抱希望,对他人依赖增强,满足现状,不愿进行康复训练。
适应期 承认并接受自己身体情况,对康复训练较为积极,可采取有效措施应付痛苦、悲伤。
如何早期识别卒中后焦虑、抑郁?
抑郁表现
●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 感觉脑子反应慢了;
● 总是感觉到浑身不适,但又查不出身体什么地方有问题;
● 动作明显减慢;
●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睡觉轻,易醒。
焦虑表现
● 身体或精神上痛苦地觉察到自己处理个人事务无能为力;
● 预感到迫在眉睫和无可避免的危险;
● 处于紧张和使身体耗竭的警觉状态;
● 提心吊胆地沉溺于内心活动和身体感受中,从而妨碍有效处理现实问题;
● 陷于无法解决的自我怀疑中。
对于脑卒中患者,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予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幸福;鼓励其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患者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可针对其喜欢的人物、情景,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愿望;也可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爱好,如下棋、打牌或打麻将,并有意识让患者成为胜者。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的,就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必要时,送患者参加集体康复训练,患者之间的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会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有利患者产生对其疾病的客观正确认同,消除孤独自卑感。
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康复医学科将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有机结合,从早期康复入手,致力于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和心理康复治疗,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如您有相关问题,可到康复医学科病区(住院楼5楼)咨询治疗。
服务热线:0311-8989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