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挥手,与夏相守,今日8时51分,我们迎来立夏。《历书》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太阳到达黄经45度,立夏开始,“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立夏开始,正式进入了艾灸黄金期,夏季是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此时期,身体对温度比较敏感,不易被烫伤;夏天施灸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物色之动,草木为之兴,《采葛》中出现的三种植物分别是葛、萧与艾,相思之人将款款深情寄托在这几株植物上,艾对应着三岁的时序,作为抒情最后的高潮,古人对它的钟爱可见一斑。
艾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或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称为“艾虎”,以辟邪除病、保佑健康,后来采艾插门旁之意又逐渐由“以禳毒气”扩大到“以禳不祥”,人们期盼通过艾草,能够让自家驱邪避害,多福安康。
人们不仅用以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更重要的是运用艾草为自己解除病痛。《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作药用,历史久矣。艾味苦辛,性温,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生艾叶性温,偏散,入血分,能散体表之风寒湿邪;熟艾叶则热性更强,其性偏守,说“守”是相对的,其实它也是走窜的。“灸之则透诸经”,灸时艾叶善透,能入络、入脏、入筋、入骨,这些人体最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留邪的地方,它都可以透进去然后再把邪气逼出来。而艾叶入汤药多为女科所用,以暖宫温经通络为多见,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病,可以艾和归、附诸药治之:艾附丸调经而温子宫,兼主心腹诸痛,胶艾汤治虚痢,及胎妊产后下血,靡不立效。
我们说艾草具有纯阳之性,不单单是因为它可以辛温回阳,也与它的生长习性和用途有关。艾叶主要生长于光照较为强烈、山峦朝南的阳坡面,又是在每年阳气处于上升阶段的端午节前采摘,禀天地之阳气。艾在《尔雅》中称为冰台,《博物志》解释道:"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即是古人“圆冰取火”用艾作为引火物,皆因艾草易燃且燃烧持久,火种便在艾草氤氲的香气与温存的亮光中被保留了下来。
农历四月在十二辟卦中为乾卦所主,六阳息阴,故四月又称为纯阳月。纯阳之月适逢纯阳之物,此时的艾草鲜嫩壮实,是用以滋补阳气的最好时节。
艾草的用法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悬艾辟邪、艾灸及入药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食艾:新鲜的艾叶可用于制作青团、艾叶糍粑、艾叶粥等美食,也可以用来包米饭直接蒸着吃,都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艾叶泡脚、泡澡:艾草泡浴可以提升我们体内的阳气,还有预防湿疹的功能。
制成艾草袋和艾草枕头:将艾草捣碎成艾绒后放进布袋或枕头里,封口制做而成。艾草袋可以放在衣柜里驱虫,艾草枕头可以静心安神、祛湿提神、抗菌抗病毒,还能预防感冒、哮喘、咳嗽等疾病。
河北省老年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历经多年发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慢性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一整套适宜治疗老年疾病的方法,采用内服、外用中药、针灸、穴位贴敷、推拿、刮痧、拔罐、药浴、穴位埋线、小针刀等多种中医疗法为一体的特色治疗,在治疗老年肾病、肝病、血液病、肿瘤及疑难杂病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科门诊:门诊楼一楼西侧
服务热线:0311-8989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