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经历】
从事后勤行政工作的赵先生,47岁,身高174厘米,体重86千克,腹围104厘米,不爱运动,长期饮酒,高脂、高热量饮食,其母亲患有糖尿病,2011年3月份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7.21mmol/L,当时存在轻度口渴、夜尿多现象,过了1周患者行OGTT试验:空腹血糖:6.82 mmol/L,餐后半小时11.92 mmol/L,餐后1小时12.6 mmol/L,餐后2小时6.75 mmol/L,餐后3小时4.81 mmol/L,求治于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内科,诊断为“糖调节受损”,也叫“糖尿病前期”。经过一系列检查评估后,制定了严格的行为干预措施,同时应用益气养阴的中成药改善口渴、夜尿多症状。至2012年8月份,赵先生体重下降至75千克,体重指数24,腹围下降至92厘米,血压、血脂控制良好,空腹血糖波动于5.5 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7.0mmol/L左右,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5.8mmol/L,延缓了糖尿病的发展进程。
【医患对话】
患者问题: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出诊医生:在糖尿病出现之前,有一段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到达目前划定的糖尿病诊断水平的时期,称为糖尿病前期。此时人体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因此又称为糖调节受损。糖调节受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状态:(1)单纯空腹血糖的调节受损(IFG):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负荷后血糖正常。(2)单纯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6.1mmol/L,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ol/L。(3)IFG+ IGT: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值,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些人群是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转归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一种是保持不变,还有一种是恢复正常。根据国内外大量临床观察,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如果任其发展,不加干预,每年会有5%—15%的人转变为糖尿病,所以这类人群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患者问题:哪些人最应该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呢?
出诊医生:糖尿病前期阶段,一般没有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疲乏、皮肤瘙痒、容易感染、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障碍等不典型表现。因此,必要的血糖监测、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意义重大,以下高危人群应时常监测血糖,及早发现血糖升高倾向:1、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2、年龄≥45岁;3、超重或肥胖者—体重指数≥25;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和(或)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甘油三酯≥2.82 mmol/l;5、高血压:收缩压,即高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即低压≥90mmHg;6、患有心脑血管病变,如常见的中风偏瘫等;7、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者;曾有不明原因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8、生活习惯久坐者;9、使用一些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一旦发现血糖有升高的倾向时应及时就诊于糖尿病或内分泌专科门诊。
患者问题:如何应对“糖尿病前期”这一糖尿病特殊阶段呢?
出诊医生: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已存在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多种风险,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
首先,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少吃油腻和高糖食品,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每天进食的三大营养成分的理想比例是:碳水化合物占60~70%,脂肪占15~20%,蛋白质占10~15%。需要强调的是有些患者担心血糖升高,米饭都吃的非常少,这种“饥饿疗法”使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降低抗病能力,达不到控制的效果。当然更不能放开计划随意乱吃。
另外,要坚持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持之以恒的运动,如慢跑、健身步行、爬山、游泳、骑自行车等。一般来说,糖尿病前期患者体质都偏弱,开始应先进行短时间的轻体力活动,随着体质的增强,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及运动时间。更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的心、肝、脑、肾疾病时,不宜进行运动,待病情稳定后才可以做和缓的活动,如散步等。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使相当一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恢复正常。
最后,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还不能有效降低血糖,或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习惯的生活方式,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就要考虑药物干预。适宜的药物有双胍类药物以及α—糖苷酶抑制剂,还有一些益气养阴活血的中成药,这些药物特点就是作用缓和、不引起低血糖、不良反应较小,不仅能延缓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还能增加糖尿病前期患者向正常人的转化率。这些干预措施只是一个笼统的介绍,具体怎么做,应该寻求专科医师诊治。
患者问题:怎么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以及病情是否有进展?
出诊医生:最关键的是测量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要和平常一样吃饭、运动,才能正确地反映出日常的血糖控制情况。另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反映最近三个月的血糖控制程度,国际上越来越接受将其作为筛选和诊断血糖异常的标准之一。监测的频率取决于干预措施实施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由医生和患者一起决定。糖调节受损患者往往还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这就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因此对于血脂、血压、尿蛋白也应定时监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积极有效地干预措施可以使50%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终止病情的发展,可以视为“糖尿病治愈”。应该注意的是,此时的治愈只是暂时解除了“警报”,如果不坚持原来的治疗措施,也有复发的可能,因此糖尿病前期患者,既不要过分悲观或乐观,更不要麻痹大意,要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树立终身防治的观念和必胜的信心,坚持干预治疗不懈怠,才能真正对糖尿病说“不”, 从而摆脱糖尿病前期的阴影,与糖尿病“擦肩而过”,回到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中。
出门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及每周一至五下午
联系电话:0311—89892551
咨询电话:0311—89892586 89892587 8989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