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温度25℃~30°C,再加上雨水丰富,更适合蚊子活动、繁殖。立秋后蚊子咬人更狠、疯狂吸血,是在为越冬储备能量,民间也就有了“八月八,蚊子嘴开花”“秋后蚊子猛如虎”的描述。在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能够传播基孔肯雅病毒,更不能掉以轻心。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急诊就诊指征
突发高热(≥38.5℃):伴随寒战、严重头痛、肌肉疼痛。
神经系统症状:意识模糊、嗜睡、抽搐、颈项强直(需排除脑膜炎或者脑炎)。
剧烈关节痛:尤其是手、足、腕、踝等小关节突发剧痛,可能影响活动。
严重脱水或者休克表现:少尿、血压下降、皮肤湿冷、脉搏细弱。
病程第二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缓解后再次高热,伴随脑膜炎症状(剧烈头痛、畏光)。
高危暴露史:近期(1-2周内)曾进入疫区森林、接触蚊虫叮咬,或接触或病死动物。
皮疹:约半数患者出现红色斑丘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
急诊快速评估路径
生命体征与分诊 立即评估体温、心率、血压、呼吸及意识状态,识别危重征象(如休克、意识障碍、严重出血)。 重点病史采集 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是否到过疫区(如广东顺德、东南亚、非洲等) ②蚊虫叮咬史 ③症状出现时间及特点(特别注意关节痛性质) ④基础疾病及用药史 靶向体格检查 ①关节检查:压痛、肿胀、活动度(重点评估腕、踝关节) ②皮肤检查:皮疹分布与特征 ③出血征象评估:束臂试验、皮肤粘膜出血点 ④神经系统评估:意识状态、脑膜刺激征 快速筛查 急诊通常先通过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血小板轻度减少)、C反应蛋白(CRP)升高初步判断感染。 确诊依据 发病一周内可检测血液中病毒核酸(PCR),一周后可查IgM抗体(结合症状和旅居史)。 鉴别诊断 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流感等鉴别。
防控策略
01 个人防护 •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睡眠时用蚊帐。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傍晚)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02 环境管理 •清除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水缸),定期换水,储水容器加盖。 •使用杀虫剂或者灭蚊灯灭虫,社区开展灭蚊行动。
03 病例管理 •发热患者需防蚊隔离至发热消退(约7天),避免蚊虫叮咬传播病毒。 •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网络直报。
供稿|急诊科 刘浩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