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病房的故事】“挑刺”阿姨变身“宣传大使”
作者: 白政伟
日期: 2021-11-10

  医患同心 【“无陪护”病房的故事 】

 

  在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河北省老年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无陪护”病房里,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和不同的患者和家属打交道,患者紧张、猜忌或家属不理解等现象时有发生,但医护人员始终用真心关爱、理解、包容,“冰山”终会融化,支持与信任的温馨画面在病房里时时上演。

 

  郭阿姨是95岁患者刘奶奶的女儿。刘奶奶患有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最近,因不思饮食、痰量增多且质粘不易咳出、喘憋,还突然出现意识障碍,被郭阿姨送到“无陪护”病房住院治疗。

 

  办理住院手续时,郭阿姨反复询问,不断述说着她的担忧。当医护人员为老人做完综合评估,告知她老人病情时,郭阿姨掩面痛哭起来,她无法接受母亲病情危重的现实,非常不放心将母亲独自一人留在医院住院治疗。可是,家中两个年幼的外孙无人照看,自己陪床是不现实的,两难选择让她的心情更为焦虑。护士长李宏更耐心安抚她,对她担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护理人员为刘奶奶翻身叩背

 

  刘奶奶住院后,郭阿姨各种不放心,每天都来询问病情,了解饮食情况,并不断与老人在家中时的情况做比较。当得知刘奶奶因意识障碍,吞咽功能受限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需要下胃管时,郭阿姨非常抵触。她断定这是医护人员嫌喂食麻烦做出的决定,尽管责任护士耐心解释下胃管的种种好处,也坚决不同意。

 

  第二天晨交班时,大家针对刘奶奶不能下胃管的问题展开讨论,制定喂食营养方案,除了在饮食中添营养粉外,再次增加喂餐次数。可是,执行新的饮食计划后,刘奶奶进食情况依然不理想,治疗效果仍不明显。当医护人员和郭阿姨再次沟通下胃管事宜时,她的情绪再次爆发了。主管医师和“无陪护”组长不断安抚她的情绪,让她通过视频观看给老人喂食的过程,耐心解释下胃管对老人恢复健康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的专业和诚恳打动了郭阿姨,她终于同意了下胃管。护理小组迅速启动了第二次病例讨论,再次调整了刘奶奶的护理计划。

 

  调整护理计划后的第三天,郭阿姨又来了。这次,她坚持要到病房探视,亲自看看刘奶奶的情况。当护理人员告知她因疫情防控要求不能进病区时,郭阿姨认为是医护人员心虚不敢让家属探视。经协调解释,最后采用手机视频方式,让郭阿姨观看刘奶奶情况。当医护人员抬起奶奶的手让阿姨看时,她惊讶地说:“母亲的手指甲,我们一家人试了半个多月她都不让剪,居然让你们剪得干干净净的。皮肤也不起皮了,脸上看着有肉了,太不可思议了。”李宏更告诉她:“下胃管后,新的护理及饮食计划效果很明显,老人凹陷的脸颊充盈起来了,尿量也增加了……”郭阿姨流下欣喜的泪水,她感激地说:“多年来,我母亲一直由我照顾,她自己住院,我实在不放心,担心你们不用心照顾她。看到老人,我知道了你们的用心和辛苦!别怪阿姨当初脾气不好,她生病,我是真着急啊!”

 

 

护理人员每天推着刘奶奶在病区散步,陪老人聊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奶奶病情明显好转,可以坐起来了。每天上午,护理人员会为她在床旁做功能恢复康复训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护理人员会慢慢试着让奶奶用嘴吃打成糊糊易消化的水果,锻炼奶奶的吞咽功能。护士还会把她挪到轮椅上,推着她在病区走廊和活动室里转转,和奶奶沟通聊天,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看着老人越来越好,郭阿姨越来越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还成了“无陪护”病房的“宣传员”,经常向她的朋友、亲戚夸赞“无陪护”病房医护人员专业、认真,医术高,服务好。

 

  科主任孙立新说,医护人员的责任、使命就是照顾好患者、关爱他们,搭建起医患、护患的信任桥梁,承担起让他们尽早康复回归社会的责任。良好的治疗效果、过硬的操作技术、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是患者和家属信任的基石。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心系一处,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才能凝聚成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的力量。


就诊流程

服务价格

服务承诺

医保知识
视频推荐VIDEO